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做好“特美聚”城乡展新颜—AG真人-平台官网
服务热线:400-787-553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做好“特美聚”城乡展新颜

时间:2025-10-14 14:51:11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田间地头,农户精耕细作;产业园区,企业扩产增效;山林郊野,志愿者植绿护绿;乡镇村落,游客纷至沓来……夏秋之交的鮀城大地,处处涌动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践的火热景象。从产业园区到乡村田野,从滨海新城到古老侨乡,一幅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特”、突出“美”、形成“聚”,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城乡融合加速推进、资源要素充分集聚,交上了一份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年答卷。

  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决定,旨在将县镇村发展的短板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一县一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金平区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区,龙湖区聚焦创新引领,澄海区深耕玩具创意产业,濠江区发挥临港优势,潮阳潮南两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南澳县全力打造国际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年来,汕头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ag真人 ag真人平台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培育“三新两特一大”产业牵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汕头南澳勒门海域,116台风机巍然列阵,将风能持续转化为清洁电力,输送至千家万户。同一时刻,濠江区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陆上开关站内,62台风电机组的运行数据实时呈现于监控大屏,运维团队全天候守护着这片“海上森林”的运行脉搏。

  这一系列科技感十足的场景,正是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这几年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写照:金风科技整机厂房投产,“四个一体化”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整体投产步伐,全球最大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实验平台落地于此。

  在潮阳区,“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同样带来累累硕果,总投资超300亿元的汕头国际纺织城已初具规模。这个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综合体,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动工到运营的跨越。

  “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一期入园企业超1000家,首期500间商铺售罄。”潮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新质面料制造基地、国际纺织数贸基地等“新四大工程”全面启动,这里正成为引领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澄海区玩具创意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转型,入选2024年度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潮阳、潮南区引进多个锦纶项目补齐化纤生产短板,推动年产能增长18倍;南澳县加快推进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2024年入岛人次突破1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超40亿元。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潮阳区携手深圳龙华区共建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30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潮南区聚焦“五新一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1+4+N”现代化产业体系;澄海区实施“南鹅北养”模式,突破狮头鹅产业用地瓶颈,开辟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如今,“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已深入人心。汕头正加速构建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南澳县荖园村,村道平坦整洁,路旁绿树成荫,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一新,法治小广场建成使ag真人 ag真人平台用。这个深处云澳镇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荖园村的蝶变是汕头城乡面貌焕新的缩影。三年来,汕头累计拆除乱搭乱建59.42万平方米,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64个,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63.39万吨。新建1万个智慧停车位和46个“口袋公园”,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城乡风貌提升亮点纷呈。汕头出台经济特区潮汕传统民居保护条例,印发农房建设风貌管控工作指引,完成沿街建筑立面改造37公里、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约2.2万户。澄海区东里镇结合潮侨资源和人文底蕴,建设融合海丝元素的入镇口通道;濠江区一体推进“一环两纵六组团”建设,“以点串线”打造高品质示范点位。

  绿美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建成“四小园”超1万个,投入乡村绿化资金1.75亿元,新植株苗木69万株。南澳县实施“八项行动”全域增绿,环岛路与中岛路沿线风貌焕然一新;韩江东溪(澄海莲阳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

  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粤东规模最大综合铁路枢纽——新建汕头站一期站房建成启用,粤东城际铁路等项目全面铺开,加速构建汕潮揭“半小时通勤圈”。建成“长者饭堂”169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8个,“汕头呼援通”服务超3.6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8460个,区(县)全覆盖21个城乡教育共同体。

  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汕头开展“营商环境提质年”行动,上线个地市合作开展“跨域通办”事项1341项。濠江区打造“濠易办”政务服务品牌,入选省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龙湖区开展“历史合同”专项整治,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1900多宗;全市“工改工”带动新增产业用地超1.5万亩。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举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促成意向投资近300亿元;“百千万·桑梓情”公益行动筹集资金超8亿元;持续用好建筑业央企助力机制,促成73个项目合作。“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信息平台注册企业达1170家,开展帮扶项目976个。

  三年来,汕头全市上下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市87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20万元,21个超1000万元,35%的行政村年收入超100万元。

  在“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上,“百千万工程”进入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汕头将继续做好“特”“美”“聚”三篇文章,奋力谱写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广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汕头力量。

  大雨如注,田埂泥泞。头戴斗笠、皮肤黝黑、身着迷彩防水衣的金卓满,正沉着调度多台抽水机为受淹农田排水。作为汕头市澄海区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名曾经的武警战士,在田园里依然保持着军人般的镇定与果决。从保家卫国到耕耘沃土,金卓满以十年坚守,将“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写进了汕头的乡村大地,成为汕头“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之一。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公益助农,让当时从事玩具电商的金卓满与农业结缘。同村农户30多亩潮州柑滞销,他凭借电商经验,联动平台与爱心人士,助农销售近10吨,挽回损失3万多元。“农户最难的不是种不出,而是卖不掉。”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农业产销的痛点,也点燃了他投身农业的初心。此后,他联合5户种植户成立合作社,立志盘活土地、带动乡邻。

  创业维艰,农业尤甚。合作社起步初期,因技术滞后、管理粗放,首批30亩广东大芥蓝品质不达标准,投入的近百万元几乎血本无归。面对挫折,金卓满没有退缩。军人骨子里的韧劲让他白天蹲守田间观察作物长势,夜晚研读农科书籍,四处求学取经。2018年,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赴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习,眼界大开。

  “农业不能靠蛮干,得走科学化、精细化之路。”他果断转型,推动合作社从传统种植向“绿色种养+休闲农业”融合模式升级。

  如今,走进金佳顺合作社的700多亩基地,草莓、莲雾等近百种高附加值作物长势喜人,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有序运转,田头直供、农旅研学业态蓬勃。金卓满引入“数据种植”理念,与40多所幼儿园、20多家单位建立长期配送合作,根据订单反推种植计划,实现精准产销。2024年,合作社总产值达2524万元,带动150户社员、680户周边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

  “不让战友掉队,不让农户掉队”是金卓满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践行共富初心的真实写照。合作社四分之一的成员是退役军人,他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提供技术、销路支持,助力战友转型。

  陈齐伟在他的帮助下,从滞销困境中走出,创办腾辉生态种养合作社,成为市级示范社;村民陈冬晓通过合作社租地开展“稻虾共生”,实现“一田双收”;困难农户金伟龙流转土地后年终分红,家庭收入稳步提升……

  从帮助一户果农到带动一方产业,从亏本百万元到产值千万元,金卓满将军人的纪律性、执行力与现代农业的创新理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合作社+休闲农业+数字营销”的乡村振兴路径。2025年,他再一次荣登“中国好人榜”,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荣誉面前,他始终谦逊:“这些是鼓励,更是鞭策。农业是苦差事,但更是希望的事业。”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引领下,汕头市澄海区以一场跨越南北的产业实践,为破解农业用地瓶颈、拓展特色农业发展空间提供了生动范例。

  面对本地土地资源紧张、养殖成本攀升的现实制约,澄海区跳出地域局限,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东北黑土地,携手黑龙江富锦市共同推动“南鹅北养”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效纾解了狮头鹅产业发展的用地之困,更探索出一条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的跨区域农业合作新路径。

  狮头鹅作为澄海区的农业金字招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本地土地承载能力日趋饱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澄海区积极转变思路,把握粤黑对口合作契机,组织养殖企业北上考察,深入调研东北地区的土地、气候、饲料等资源条件,最终选定富锦市作为“养殖飞地”首站。

  该地土地资源丰富、饲料成本低廉,为狮头鹅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然而,北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面临种蛋孵化率低、鹅苗难以适应严寒、疫病防控压力大等技术难题。

  为此,澄海区派出专业技术团队,联合黑龙江省及富锦市农业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通过改良鹅舍保温设施、引入地热与暖风系统、调整饲料成分配比、优化疫病防控方案等一系列本地化改造措施,显著提升了狮头鹅在北方环境的生存与繁殖能力。经过不懈努力,富锦基地的狮头鹅种蛋孵化率从不足30%提升至80%,成活率高达92%,科技赋能成为“南鹅北养”成功落地的关键支撑。

  在推动养殖环节北移的同时,澄海区同步构建“北鹅南销”的产业链协同机制,确保产出与市场高效衔接。依托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富锦出栏的狮头鹅得以快速运回澄海,与本地屠宰、加工、销售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形成跨区域联动的产业链条。

  两地还积极推动餐饮文化融合,组织北方餐饮从业者南下学习潮汕卤鹅技艺,推动狮头鹅产品南北风味互补、双向流通。通过精准对接南方消费市场的淡旺季节奏,澄海企业提前布局销售计划,有效调控供应节奏,使北方养殖户能安心生产、南方市场得稳定货源,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实现共赢发展。

  这一跨省合作模式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两地政府的持续护航与制度保障。澄海区与富锦市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农业部门牵头协调项目推进,科技团队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与问题研判,行业协会积极参与资源对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多方协同格局。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狮头鹅繁殖调控技术不断优化,北方狮头鹅产业逐步走向标准化、规模化。澄海区通过选派专业人才、开展培训交流,持续强化合作内涵,推动“南鹅北养”从单一养殖合作向全产业链协同深化拓展。

  “南鹅北养”不仅是澄海区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也是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在农业领域的成功探索。其表明,在用地、环保等硬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农业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敢于突破地域界限,善用外部资源,以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以产业链整合提升价值,以制度合作降低风险。这一模式为农业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有益探索,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标签:2024合作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