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秸稈要麼就地燒,要麼堆在田邊佔地方,現在收割完直接有人來打包收走,不僅省了清理功夫,還能拿點補貼,下季耕種也方便!”近日,常德津市市藥山鎮臨東村種植大戶袁鬆林望著田間忙碌的秸稈打捆機,臉上滿是笑意。如今在津市,曾經令人頭疼的“田間廢棄物”,正通過系統化、多元化的綜合利用,變身飼料、肥料、能源,成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香餑餑”。
秸稈綜合利用,“收得上來、運得出去”是首要前提。津市市整合政策、資本與技術資源,搭建起覆蓋“田間收集—集中儲存—長途運轉—加工轉化”的全鏈條產業體系,讓秸稈離田效率大幅提升。
在水稻、玉米等主ag真人中国官方 ag真人入口產區,16套秸稈離田打包設備與18輛運輸車組成的“作業隊”穿梭田間,實現“收割即離田”——拖拉機牽引打捆機將新鮮秸稈壓縮成緊實草卷,直接轉運至加工ag真人官方 ag真人官网點。“面積成塊時,一天能收1000多畝,機械化作業比人工快太多了!”津市市豐農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春林說。
為保障秸稈“收儲運加”長效運轉,津市市引入社會資本建成年處置能力3萬噸的現代化加工廠房,培育11家秸稈綜合利用主體,設立1個市級收儲運中心和4個鄉鎮網點,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協作模式。2024年,該體系投運首年便處理秸稈1萬噸,2025年預計處理能力將突破3萬噸,收益可達500多萬元。“秸稈回收價能覆蓋農戶處理成本,企業加工后有收益,農戶省心又增收,是實打實的互惠互利。”津市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唐偉介紹。
“一噸秸稈加工成飼料,成本約500元,銷往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大型養牛場很受歡迎。”豐農合作社的車間裡,工人正將秸稈揉絲、打包,這些“草疙瘩”經過處理,成了畜牧企業青睞的優質飼料。合作社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通過秸稈飼料加工,不僅帶動周邊農戶秸稈回收,還為合作社拓展了穩定銷路。
飼料化助農增收的同時,秸稈肥料化利用正為津市農田“增肥”。當地將秸稈加工轉化為生物肥,反哺農田提升地力,同步推動種植基地將秸稈還田與翻耕播種結合,減少化肥使用量。“用過秸稈生物肥的田,土壤更鬆軟,水稻長勢明顯好於往ag真人官方 ag真人官网年。”新州鎮種糧大戶梁開平說,生態效益與農業效益實現了“雙贏”。
對於品質一般、不適宜做飼料和肥料的秸稈,津市市則通過能源化利用“消納余量”——依托生物質發電、固化成型燃料等技術,將其轉化為清潔能源,既降低了秸稈露天焚燒帶來的火災隱患等,又為能源供應提供了補充。如今,津市市秸稈離田率顯著提升,田間“一把火”現象基本杜絕,空氣質量和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改善。
秸稈綜合利用的“津市實踐”,離不開政府引導與市場驅動的同頻共振。2023年6月以來,津市市對外招引社會資本4000多萬元,同步出台秸稈回收補貼、加工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為經營主體“減負賦能”,激發參與熱情。
針對小農戶“收集難、運輸貴”的痛點,津市市統籌調配18台套農機設備,開展“一站式”收割、打捆、運輸服務,把便捷服務送到田間地頭。同時,將秸稈回收納入民生實事項目,建立“政府+企業”兜底保障機制,確保農戶秸稈“應收盡收”,不讓農戶因秸稈處理犯難。
“秸稈利用不是簡單的‘變廢為寶’,更要實現生態、經濟、民生效益的統一。”唐偉表示,當地的實踐核心是做到“三個結合”:政府引導破解“最初一公裡”難題,市場驅動實現規模化對接﹔優先發展飼料、肥料等短鏈產業,降低運輸成本、提升農戶積極性﹔將秸稈利用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耕地保護協同推進,讓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如今,津市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已提升至較高水平,不僅探索出一條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路徑,更以秸稈為紐帶,串聯起農民增收、環境改善、產業升級的鄉村振興新圖景,交出了一份可感可及的“津市答卷”。(范延峰)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