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条路,拉甘蔗出去都费劲,客商都不愿意进村。”谈起象州县罗秀镇麦棉村的旧路,村民们直摇头。一条泥泞的土路,卡住了麦棉村发展的“喉咙”。2023年,面对村民最迫切的“行路难”,人大代表吴济锋深感责任如山:“路不通,啥发展都是空谈,再难也要为乡亲们打通这条路。”
白天,吴济锋骑着电车,深入法村、洞宜、麦豆、六芽、大小乌来等屯,蹲田埂、坐板凳,倾听诉求,察看ag真人国际 ag真人官方平台路况,笔记本上记录着村民的呼声和道路的“痛点”。
为将建议转化为现实,吴济锋成了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常客”。“麦棉到罗秀镇这十几里路,他跑了十几趟。”村委副主任覃小芳回忆道。吴济锋一遍遍向上级汇报,提出维修麦棉路段紧迫性的建议。凭着为民代言的执着和详实的数据支撑,他的建议得到重视,成功争取到了宝贵的项目资金。
路,终于要修了。吴济锋更忙了。施工期间,他几乎“长”在工地上,严格监督每一道工序,协调占地纠纷、材料运输等难题。从8公里崭新公路和一座坚固桥梁的拔地而起,到13公里路肩的精心修复;从投入60万元修建麦豆、下令屯的生产路,到筹措200万元加宽麦棉法村、洞宜等屯的环村路……每一寸水泥路都浸透了他的汗水,见证着人大代表的担当。
路通了,吴济锋的目光又聚焦到村民的另一个“心头病”——水。在代表联络站接待和日常走访中,他听到最集中的呼声:法村屯、小乌来屯自来水管老化,水质堪忧;大乌来、六芽、麦豆等屯人饮工程待完善;汛期时,下令河堤薄弱,威胁沿岸农田房屋。
水问题刻不容缓。吴济锋再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奔走呼吁,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具体建议。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争取到200多万元项目资金。在法村、小乌来屯的换管工程中,他参与规划,紧盯施工质量。大乌来、六芽、麦豆等屯的人饮工程也相继完工,汩汩清泉流入村民家。
吴济锋深知幸福生活需要共同创造,便组织动员人大代表、村干部和村民,采取“上级补一点、集体出一点、大家凑一点”的方式,共同出资出力,修建了2000米长的三门沟水渠,解决下游数百亩农田灌溉难题。他还推动村集体出资,为多个自然屯安装太阳能路灯。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根扎不牢,枝叶就繁茂不了。”作为人大代表,推动产业兴、村民富,是吴济锋履职的方向。经深入调研、请教专家,他发现麦棉村土地气候适合种糖料蔗,且背靠糖厂,销路有保障。
然而,推广之初阻力不小。村民顾虑投入大、周期长、劳力重,怕卖不上价。吴济锋没有气馁,组织村“两委”干部和人大代表成立“产业发展推动小组”,挨家挨户算经济账:“一亩甘蔗管得好,收益顶好几亩玉米。糖厂有保底价,销路不用愁。”同时,他多次邀请甘蔗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技术。
人大代表的示范效应显现。麦贯屯干部覃广行种了18亩,致富能手覃春松种了30亩……看到有人带头,技术有保障,销路有保证,村民疑虑渐消。“吴济锋这么上心,咱还怕啥。”麦豆村村民覃茂军也跟着种植了200亩。
在人大代表和村集体合力推动下,麦棉村甘蔗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种植面积从零星300亩猛增到2700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规模经营,甘蔗平均亩产突破6吨。2024年,仅村集体甘蔗一项收入就达11.8万元,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高居第二,甘蔗变成了村民存折上增长的数字和脸上的笑容。
“我是大伙的代言人,更是服务员。”这是吴济锋的座右铭。他的办公室常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谁家有难处、邻里闹矛盾,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调解纠纷,他有“土办法”——搬板凳,泡土茶,用乡音俚语讲情、讲理、讲法,化解心结。帮贫困户孩子联系教育补助,为孤寡老人修缮漏雨房屋……点滴小事,汇聚成村民沉甸甸的信任。
吴济锋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基层人大代表的为民初心和履职担当。在吴济锋和村“两委”带领下,麦棉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脱胎换骨,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文明乡风日益浓厚。面对赞誉,吴济锋平静地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的根在麦棉村,只要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再苦再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