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AG真人-平台官网
服务热线:400-787-553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

时间:2025-07-31 16:47:1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在乌蒙山脉深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的干热河谷地带,一场关于“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续写。从2000多年前的祭祀圣物到如今香麻天下的“调味之王”,从野生灌木到百亿级产业链,云南昭通花椒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传统与科技交融的产业发展之路。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图1)

  截至2024年,昭通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占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的35%;干花椒产量达8.13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带动16万户60万人增收致富,已成为云南省花椒产业第一大市。跟随昭通青花椒的麻香,感受一场专属昭通花椒的产业发展旅程。

  昭通青花椒被誉为花椒中的上品,麻味纯正、清香四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科技深度赋能,昭通花椒产业焕发新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破译花椒的基因密码,“鲁青1号”等良种亩产提升30%。在各大科研机构、院校、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和乡土能人的共同努力下,昭通青花椒共认定了7个良种在全市推广种植。经抽样送云南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昭通青花椒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同类花椒。

  在昭通市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的花椒林里,62岁的阮忠山正在采摘花椒。这位退伍老兵、老党员,用15年时间将一片荒山变成了“绿色银ag真人官方 ag真人官网行”。“过去花椒树浑身是刺,采摘时工人一天只能收20斤,现在我们培育的‘鲁青无刺1号’,刺少且随枝干生长自然退化,采收效率提高了3倍。”阮忠山摘下一串饱满的青花椒,麻香扑鼻而来。

  作为鲁甸县小雨点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阮忠山首创的“党支部+基地+合作社”模式,让1200亩花椒林实现了“四统一”管理:统一从云南省农科院引进良种,统一采用“换枝结椒”修剪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通过砚池山交易中心对接海底捞、老干妈等企业,实现花椒收购价格提高20%。2024年,合作社花椒总产量达180吨,总产值突破65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

  在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巧家县国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登国向记者演示“换枝结椒”技术。他手持电动修枝剪,精准地将老化枝干截断,留下45度斜切口:“这样能刺激新梢萌发,使结果枝数量增加3倍,品质更好。”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无人机病虫害监测,合作社的花椒亩产从3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

  走进合作社的智能烘烤车间,6台热泵烘干机正将带枝采收的花椒脱水。“传统的暴晒方法会损失30%麻味素,我们采用低温循环烘干,麻度保留率达92%。”张登国展示着检测报告,产品的麻度值比普通花椒高2个等级,每斤售价高出8元。2024年,合作社700亩花椒林纯收益突破500万元,带动49户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图2)

  有了良种和精细化的管理,老百姓靠种植花椒供养出了大学生、盖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甜。如今,在科技的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推动下,昭通花椒实现了从深山野椒到香麻天下的华丽蜕变。

  在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里,总经理赵孔发正在调试萃取设备。“通过380个大气压和40℃恒温,我们能从花椒中提取出纯度99.8%的精油。”他展示着金黄色的精油样品,“这瓶500毫升的精油,相当于1吨花椒的价值。”

  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将花椒开发出三大类28种产品:从火锅底料、花椒油等传统调味品,到含5%精油的防脱洗发水、抑菌洗手液,再到用于生物医药的花椒酰胺提取物。其自主研发的“花椒比重分离与色选”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花椒附加值提升了10倍。2024年,大成农业带动5000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5%。

  凌晨五点,走进鲁甸县茨院乡的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人群熙攘,麻香四溢,农户早早地在这里交易花椒,这里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

  云南砚池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治兵介绍,园区三百多间厂房已全部投入使用,每天有20万斤的花椒交易量,预计到8月中旬,花椒日交易量将突破50万斤,两万立方的冷库已经收储花椒3000吨。“市场还将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袋花椒都有唯一‘身份证’,记录着种植户、采摘时间、检测数据。”

  “我们与海底捞签订了年供800吨的长期协议,他们对花椒品质要求很高。”陈治兵指着正在装车的冷链车,“通过‘基地直采+冷链物流’模式,花椒从采摘到上桌仅需48小时。”2024年,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交易额突破4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当之无愧”的花椒价格风向标。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图3)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右岸,历史上由于开发过早,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然而昭通市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流域海拔400米至1800米的干热河谷地区,却有着种植花椒所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立地条件。花椒树根系分布较广,能较好地固定表层土壤、保持水土。

  在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2014年鲁甸“8·03”地震后形成的废墟如今已被万亩花椒林覆盖。村党总支书记刘铭站在光伏提水灌溉站旁,看着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爬上600米高的山坡:“这套投资2000万元的‘光伏+提水’工程,利用堰塞湖水资源,每天可灌溉2000亩花椒林。不仅解决了干旱难题,花椒亩产ag真人中国官方 ag真人入口还提升了30%。”

  曾经阻碍救援的堰塞湖,如今通过生态修复成为“水利明珠”,为堰塞湖灾害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2024年,红石岩村花椒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户均收入达6.8万元。

  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花椒树漫山遍野,林间套种的水果仙人掌固土保水,花椒树冠截留的雨水渗入地下形成天然蓄水池,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银行”模式带来了多重效益:光明村2100户农户中,年收入超10万元的有20户,5万元以上的达1000户;花椒产业带动的加工、物流等就业岗位超5000个;震后重建的“花椒小镇”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图4)

  鲁甸县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大量的花椒树扎根于土地,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让鲁甸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海拔400米的干热河谷到1800米的山地,昭通花椒用160万亩绿色织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昭通花椒产业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闯出了一条生态脆弱敏感地区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昭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颗小小的花椒,既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卫士”,也是60万农户的“绿色银行”。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图5)

  驱车行驶至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当年地震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仍散落在路边,无声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威严。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如今水面青蓝如镜,变身为滋养花椒产业、润泽当地群众的源泉。

  村民刘太平种植的二十九亩花椒树迎来丰收,他雇佣的工人手法娴熟,每采摘一斤就有一块钱的收入,日采摘量接近两百斤。从花椒林采访归来,记者坐在小板凳上拔掉扎进鞋底的花椒树尖刺,这位庄稼汉子显ag真人中国官方 ag真人入口得有点不好意思,赶紧递来一瓶水。记者这才发现,他手臂上布满血痕,那是采摘花椒时被划伤的。庄稼汉子自是不在意这些痕迹,他笑着说,花椒树有刺,花椒却能驱寒镇痛,更是村民的“摇钱树”,盖新房、孩子上学,都是靠着这些满身尖刺的花椒树。“只要人勤快,生活就会很美好。”

  和花椒树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阮忠山,会在人生低谷时走进自家的花椒林,出来后又是满身干劲。这位算细账的“老把式”说,土地不会辜负人,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花椒凝聚了人心,富了“口袋”,美了生活。

  作为当年巧家县在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红石岩村,这个曾被夷为平地的村子早已涅槃重生。正是有像刘太平这样坚韧朴实的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让花椒绿满山坡,在废墟之上建起美丽乡村。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是对生活和命运的回应——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打造百亿级产业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图6)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标签:2024合作社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