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东门村位于坦埠镇北部8公里处,总面积7948亩,其中耕地面积1480亩,共579户、1882口人。2013年,下东门村立足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由党支部组织成立蒙阴县众鑫达果蔬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蔬菜种植户加入,村内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办公室,加强业务指导,督促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管理运作合作社,在理事长任职离职、股权构成、运行管理、收益分红等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约定,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社务公开、股权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合作社按章办事、依法经营。合作社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额比例返还,且分配额占可分配盈余的75%以上。
在管理上由合作社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部大棚进行统一管理,不断完善农资供应链条,化肥、农药、果袋等生产资料由村里统一购进,弥补了一家一户规模小、升级难的弊端,解决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恶意竞价等问题。以绿色化肥采购为例,价格低于市场20%,年节约费用10余万元。目前拥有合作社社员60余户,主要从事优质果蔬的种植和销售,同时带动本村其他村民进行优质蔬菜种植,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政策号召,积极引领社员和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提升党支部服务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特色产业培育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形成了“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合作社成立后,下东门村以支部为阵地,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举措:一是成立“党员服务小组”,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带头加入合作社、带头流转土地、带头种植新品种、带头推广新技术等,有效发挥了党员的示范作用;二是设立“社员大学堂”,全面加强社员理论政策、科技致富、法律法规等方ag真人国际 ag真人官方平台面知识的学习,增强社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分批次组织社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到潍坊、烟台等地学习果蔬种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把群众凝聚在合作社党组织的周围,共同发展生产、共同致富。
(二)以“合作社+基地”为主体,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大棚建设。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加快进行土地流转工作,将分散的零星土地集中流转到合作社,集中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共流转土地240余亩,整合脱贫攻坚项目等资金6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50余个,配套完善了大棚节水设备、扬水站、电力设施等,提高了种植效益;新吸纳社员26户,带动60多户村民进行优质蔬菜种植,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实现了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二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在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葡萄等传统果蔬的基础上,同时探索发展瓜果采摘、农产品深加工等附加产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实现“统购统销”。不断完善农资供应链条,实行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采购等“六统一”模式,化肥、农药、果袋等生产资料由村里统一购进,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社与供销、万德福、银座等签订农产品种植销售订单,以销定产、以终定始、确保定价,有效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社员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真正体现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优势。
一是按照有方案、有合作社、有产业帮扶项目、有高效特色产业、有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监管、有产业项目帮扶台账的“七个一”标准,合作社与每个帮扶户分别签订了帮扶协议,绑紧绑牢帮扶关系,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带动了28户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有力的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合作社积极发展高效蔬菜种植和蜜桃产业,配套完善了大棚节水设备、扬水站和电力设施等,提高了种植效益,通过承包经营大棚和灵活就业,创造固定就业岗位30余个,流动岗位60余个,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大到50万元以上,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开启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