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服役),现任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南充红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返乡
在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34岁的姚杨正通过5G专网校准农田传感器参数。这位2012年退役的陆军通信兵(原在云南某部服役),如今,以”田长+村支书”双重身份,将军营练就的通信技能深度融入数字农耕,创新的“熊家桥模式”成为南充市田长制数字化改革标杆,引领村民走出一条通信技术+现代农业的科技兴农之路。
返乡初期,面对30%的撂荒地,姚杨带领5名退役军人成立“垦荒突击队”,沿用边防测绘技术绘制《土壤墒情图》,标注每块土地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在云南架过边境通信网,现在要架‘粮食安全网’。”他沿用部队通信组网经验,将全村5380亩耕地划分为11个数字网格,运用北斗定位测绘土壤墒情,建立三维数字农田档案。训练时背记的莫尔斯电码,化作《土壤养分密码本》,每个地块标注pH值、有机质含量等12项指标。
在部队因架设通信线路磨出的肩茧,如今化作开垦荒滩的勋章。他带领突击队用3个月完成1200亩撂荒地测绘,创新“网格长制+数字台账”管理,将部队“故障排查法”用于土地整治:发现23处排水不畅地块,改造8条灌溉渠,建成川东北首个村级数字育秧工厂(智能温控误差±0.5℃)。并通过“党员示范+大户带动+全域流转”模式,熊家桥村3年完成1200亩土地全域整治,育秧工厂(日育秧10000盘)、烘干中心(日处理200吨)。2023年粮食总产850吨,较2012年增长320%,机械化率达98%,成为南充市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
姚杨的办公室里,“通信专业技术能手”证书与智慧农业大屏相映成趣。他将部队通信装备维护经验转化为农机智控系统:自主研发的“戍边1号”稻种搭载5G墒情监测,通过基站式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改造退役通信接力机为农田物联网中继站,实现24台农机北斗定位厘米级协同作业。
创新“稻菌轮作+数字孪生”模式:晚稻收割后,基于通信兵信道分配原理,智能规划羊肚菌种植区,秸秆粉碎还田数据同步至土壤改良模型。2025年,100亩智慧菌棚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日产鲜菌500公斤,带动72名村民就业。“以前破译军事密码,现在破译土地密码。”姚杨笑言,菌棒管理沿用部队“三分四定”法,成活率提升20%。
ag真人国际 ag真人官方平台/xwdt/gpxw/202505/./W020250523593214938665.jpg />
“土地流转每亩800元,务工日均200元,年终分红户均3000元。”熊家桥村的《村民增收明白账》清晰记录着三笔收入。姚杨推动成立农机合作社,2024年发放工资65万元。脱贫户陈芳利用闲置老屋发展“庭院菇房”,年增收1.8万元:“以前守空房哭,现在看菌棒笑。”村集体收入从2012年的1万元增至2023年的20万元,连续三年举办“油菜赏花节”,吸引游客5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增收20%。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157亩,粮食亩产突破1200斤,“良田+良机+良技”模式写入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姚杨的“耕地网格化管理”“农ag真人 ag真人平台机智联调度”等经验,被纳入南充市田长制数字化方案。截至2024年,全市复制熊家桥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万亩,3个试点乡镇土地流转率提升至92%,亩均增收超万元。高坪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熊家桥村所在的会龙镇推广田长+党员责任田后,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粮食损耗率降至0.5%。
“通信兵的‘全网通’思维,让耕地保护更精细。”南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全市2.5万名田长中,退役军人占比18%,他们将军事通信的“全时畅通”理念融入耕地监管,推动661万亩耕地实现“块块有人管、数据全联通”。
村东头的农耕文化园里,退役通信电缆“熔铸”的犁头与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的金色牌匾毗邻而置。这个将通信兵“永不退役”的誓言浇铸成农具的创意,让曾经穿山越岭的银线,在泥土里延续着守护的使命。姚杨带领的退役军人助农突击队已培养23名农机手,他们的工具包上印着服役时的电台呼号——那是当年戍边时的坐标,如今化作耕耘大地的印记。
2025年,熊家桥村粮食深加工ag真人国际 ag真人官方平台车间投产,“熊家桥”牌有机大米入市。姚杨的新目标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把通信兵的‘精准保障’注入农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通信枢纽’。”
主办: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南充市高坪区电子政务中心维护:南充市高坪区电子政务中心